没有想到!巴基斯坦的俾路支人,与中国之间还有着这样有趣的故事
  • 首页
  • 福彩3d直选3精准预测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栏目分类
    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福彩3d直选3精准预测 > 新闻动态 > 没有想到!巴基斯坦的俾路支人,与中国之间还有着这样有趣的故事

    没有想到!巴基斯坦的俾路支人,与中国之间还有着这样有趣的故事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2:15    点击次数:124

    图片

    史论纵横2025-06-07 21:12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

    文|徐 来

    编辑|徐 来

    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
    谁能想到,今天中巴经济合作密切的背后,竟牵出了一段,始于1300多年前的波斯古国东迁历史?

    图片

    一支亡国队伍,如何在唐朝落脚?

    中亚剧变下的这一幕,到底藏着什么惊人的细节?

    图片

    波斯帝国崩塌与流亡东迁

    公元651年,萨珊波斯帝国彻底崩塌,末代王子卑路斯,眼睁睁看着王朝被阿拉伯人碾碎。

    王城失守、族人流离,一夜之间,帝国化为废墟。

    面对数十万穆斯林骑兵的铁蹄,卑路斯带着仅剩的一万人仓皇东逃。

    他们没去印度,也没往罗马跑,方向直指东方——唐朝。

    图片

    从今伊朗出发,翻过兴都库什山脉,穿越阿富汗边境地带,再经俾路支地区进入帕米尔高原,一路向东。

    几乎全程都在战乱区,阿拉伯人的骑兵不时在后方追击。

    这是一场穿越火线的长征,走的是断粮路线,过的是敌后战区。

    途中死伤惨重,饥饿、寒冷、叛变,一个个都来了。

    好几次,卑路斯差点被自己人推下悬崖,他只靠一个信念撑住——“只要见到唐皇,一切就还有希望。”

    图片

    唐高宗李治亲自下令设立“波斯都护府”,给卑路斯和族人划了块地,治所在疾陵城,今天的阿富汗坎大哈一带。

    那地方靠近边境,本就是战略前哨,唐朝人并没打算只让他们当难民。

    卑路斯被封为“波斯都督”,职级相当于地方军事总管,同时还进了长安,被任命为右威卫将军。

    “胡服、胡貌、泣诉亡国之痛。”《旧唐书》写得清清楚楚。

    武则天听了流泪,给他修了一座寺,叫“波斯胡寺”。

    这是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,今天乾陵外,还有一座“波斯王子石像”,石像背后的铭文写着:波斯都督卑路斯。

    图片

    这支波斯队伍没回西方,孩子们开始说汉语,改穿唐装,送去长安的国子监读书。

    一个帝国的余烬,被另一种文明接住了。

    这不是简单的接纳难民,而是以“封王”、“授职”形式,真正让亡国者融入了新的体系。

    图片

    唐朝的包容与波斯都护府

    波斯都护府,是真正有兵、有城、有职能的机构。

    疾陵城,从此成了唐朝最西部的重要据点,面朝波斯残余势力,和西进的阿拉伯军队,背靠中原粮道,压力巨大。

    东边是唐朝,西边是伊斯兰扩张的锋线,中间这片地带,就靠波斯都护府来兜底。

    图片

    唐朝没拿他们当外人,都护府官员,多由波斯旧贵族担任,城里说胡语、波斯语、汉语的都有,市集热闹,风格混杂,武装部队穿的是胡服、用的是唐制兵器。

    这不是个简单的避难所,而是个多民族实验场。

    唐朝给的,是实打实的土地、军械、官职。

    卑路斯的子孙就活在这片土地上,白天操练,晚上抄经。

    而经济方面,丝绸之路上的波斯商队依旧活跃,从中亚运香料、宝石进中国,换回瓷器、丝绸和茶叶。

    图片

    波斯人爱香料,中国人爱琉璃,这买卖一天都没断过。

    在疾陵城和长安之间,来往的波斯使团不少,唐高宗甚至册封卑路斯为“波斯王”,名义上复立旧国,实则成为唐朝外臣。

    当时的阿拉伯帝国,也没闲着,开始沿着河中地区(今天中亚一带)持续东进。

    唐朝与阿拉伯势力,在中亚正面撞上,波斯都护府,就成了前沿观察哨。

    图片

    一边是唐朝将军,和波斯后裔组建的骑兵队,一边是横扫波斯的哈里发军团。

    这里曾爆发过零星摩擦,真正的中亚对峙还在后面,可唐朝已经未雨绸缪,对波斯人“外表不同,地位不降”,这是当时政策里罕见的操作。

    图片

    波斯胡寺,成了波斯人精神支柱。

    他们在里面诵经、礼拜,还教自己的孩子阿拉伯语、波斯语与汉语。

    文化没有断,血脉也没有断,只是国号没了,身份成了唐臣。

    图片

    波斯后裔的唐朝生活

    进了长安的波斯人是主力,卑路斯那一支王族,进宫后直接被安排进军事系统。

    封的职位是实打实的武职:右威卫将军、左右监门都尉、翊府校尉,全都带兵,个个说得一口“胡腔官话”。

    他们的孩子不再往回跑,长安就是新家。

    图片

    大明宫周围,开了“胡商街”,卖的是香料、琉璃、异域丝织品,很多货都出自波斯人手中。

    这些人脑子活、算盘快,眼光也准,和中原老商人斗价格、拼手段,没输过几回。

    不仅商人来了,波斯工匠也来了。

    他们擅长金银器、玻璃器制作,做的那种绿釉碗、蓝玻璃瓶,唐朝本地人根本学不会,长安的贵族争着抢,连皇室都指名要。

    波斯女人也没闲着,一些嫁进长安豪族,另一些自己开了香料铺、绣坊。

    图片

    她们的妆容、服饰,后来直接影响了盛唐女性的打扮方式。

    今天看到的唐三彩仕女俑,头饰、服装线条,影子都来自波斯。

    文化这东西,没谁输谁赢,就看谁进得快。

    波斯人的饮食、音乐、宗教一路东进。最典型的“胡饼”——现在的烧饼原型,就是他们带进长安的。

    还有琵琶,原本是波斯的Barbat,在他们手里改了样,变成如今中式琵琶。

    宗教层面更复杂,波斯人信祆教,也有人信景教,还有少量伊斯兰教信徒。

    图片

    唐朝不禁止,各种宗教在长安共处。

    在东市西市,佛僧、道士、波斯祆教祭司能坐在同一桌吃饭,各自讲各自的神,谁也不管谁。

    那不是一个排外的朝代,而是一个能把外来文化吃干抹净、转化进自己血液的时代。

    考古学也没撒谎,在西安大明宫遗址下,考古队挖出过波斯风格陶器和琉璃瓶,瓶身的纹饰、器型,一看就是中亚波斯那套风格,跟唐三彩放一起毫无违和。

    《琵琶行》里,白居易提到“胡商云集、丝音杂陈”,那是实景。

    当时的长安,不只是唐朝的首都,也是整个亚欧大陆的交易中心,波斯人混在里头,既是商人,也是唐民。

    图片

    这群人最后没回波斯,也不再自称异族。

    他们的墓志铭写的是“唐右威卫将军”,名字后缀虽然还有“卑路斯之孙”,可排在前面的,早已是“唐臣”两字。

    图片

    历史回响与现代中巴合作

    千年后,唐朝已成历史,波斯帝国彻底沉入尘土,但当年那条东迁路线上的节点——俾路支地区、巴基斯坦西南部——今天仍在中巴之间,承担着新的角色。

    2013年,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正式启动。

    图片

    没人当回事,以为就是修路、拉电。可这条线拉起后,从新疆喀什一路,修到阿拉伯海边的瓜达尔港,正好对上了当年卑路斯走过的路线。

    瓜达尔港,今天是中巴合作的心脏。

    吞吐量500万吨,港口工区、住宅区、物流园全配齐,不光是码头,还是城市雏形。

    中国人把港建好,还修了水厂、学校、医院。

   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,在演讲里说,“中巴经济走廊,是21世纪的丝绸之路。”

    图片

    从喀什到瓜达尔,800公里穿山越岭,一路上,留下的不只是援助,更是双向认同。

    当年波斯人在这片土地上逃命,今天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共建。

    历史没走直线,它绕了一圈,还是回到原点——中亚通道,文明交汇地。

    参考资料

    国家文物局:《乾陵蕃臣石像考古报告》,2025年4月版,第114页。

    《旧唐书·西域传》、国家文物局《乾陵蕃臣石像考古报告》(2025)。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  Powered by 福彩3d直选3精准预测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